首頁 免费起名双胞胎起名正文

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,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?你怎麼看?

熱門測算

古者無文字,其有約誓之事,事大大結其繩,事小小結其繩。結之多少,隨物眾寡;各執以相考,亦足以相治也。

漢字是中華民族積澱了千年的寶貴財富,也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。那漢字究竟是何時產生的呢?《淮南子》《呂氏春秋》等古籍中皆有提到,倉頡作書,用來替代結繩的記號。倉頡在鳥獸和蟲蟻的行進之中,得到靈感,創造出了漢字。

對於這樣的說法,史學界一直表示不完全正確。理論上,倉頡只是漢字的整理者,並非是唯一的創造者。

01

且不論倉頡造字的真實性,先秦時期出現的甲骨文、金文等,與現代漢字有相當大的差異,除非專業的研究者,很少有人能夠說出所以然。不過自秦朝以來,漢字的變化大多只在字形上有所變化。漢字的演變經過篆書、隸書、楷書、行書幾個階段,已經與近代的繁體字所差不多。

眾所周知,秦朝統一六國之後,“車同軌、書同文”,給六國遺民制定了官方的書寫規範。那麼歷朝歷代究竟是通過什麼辦法,來將演化後的漢字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呢?這就要倚杖朝廷編寫的“字書”來規範民間用字了,這是官方所制定的規則,比民間為方便書寫所使用的簡化字更具有歷史可考性。

展開全文

雖然,相比較現代所使用的簡體字,篆書等顯然更具有觀賞價值,不過也給使用者帶來了麻煩。過於藝術的字體並不方便在緊急情況下傳輸信息,漢字的誕生本就是服務於人們生活的,如此看來,字體的簡化本就是歷史選擇的趨勢了。

02

時至1935年,第一批簡體字終於問世,這是國民政府教育部收錄了民間使用最多的324個字所整理的。不過,這批字在當時社會極具爭議,與大眾的習慣不符,在次年2月便被收回,取消使用。新中國成立之後,繁體字在短時間內依舊是我國的官方字體。直到1956年,中國大陸才開始制定和規範簡化字,並作為官方字體使用。

相比較繁體字,簡體字的特點就是易認、易寫。不過,建國之後,香港、澳門尚未回到祖國的懷抱,臺灣更是處於國民政府的統治之下,這三個地區至今依舊沿用繁體字。很多大陸留學生在收到臺灣大學的offer時,甚至表示自己無法完全看懂繁體字,臺灣的學生對於簡體字更是有這樣的困惑。

事實上,簡體字與繁體字之間並未隔著天塹,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。繁體字是簡體字的前世,簡體字是繁體字的今生,簡體字通常是去掉繁體字了繁復的偏旁部首,或是省略了復雜的筆畫所形成的。用心去看繁體字,縱使寫不出來,還是很容易猜出其讀音的。

03

那麼繁體字和簡體字究竟孰優孰劣呢?這個問題實在是難以回答。

繁體字前乘中國古代的小篆等字體,結構優美,意境深遠,是千百年沈積的文化,也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。在火炮刀槍、烽火狼煙中,四大文明古國有三個已經離我們遠去,連帶著他們古老的文字,淹沒在歷史的黃沙之中。

唯獨中國的繁體字,依舊留存於世,在部分地區使用。這不僅僅是文化的代代相傳,也是古人精神的代代相傳,彰顯著繁體字的深刻內涵和韻味。

縱向去看漢字的發展史,其實一直是一個簡化的過程。隨著教育的普及,簡化字也是順應了歷史的潮流,肯定是進步的,但無疑也會帶來一些不足。

繁體字在簡化的過程中,失去了原有的內涵和意蘊,象形文字所賦予的獨特結構也被改變。原本只需一兩個字表達的意思也無法用簡體字完整地表述出來。簡體字相比繁體字,更像是工具,而失去了原本的美,這就是繁體字簡化過程中的缺失和遺憾。

但是,簡體字在我國教育普及事業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先秦時期,只有貴族才能有讀書、學習的權力,平頭百姓幾乎都是目不識丁。隨著朝代更疊和時代發展,著實有更多的百姓能夠讀上書,也為普通人當官提供了正當道路,不過依舊有很多人大字不識,主要原因就是過於繁復的筆畫和結構讓人難以理解,這也就催生了中國古代“代筆”這個職業的誕生。

簡體字的出現,無疑讓普通百姓更容易記住一個字,更容易學會去寫一個字,在幫助百姓看懂書籍的同時,也給日常通信提供了方便,這便普及了國民教育,給予了人們學習知識的渠道和方法。

版權聲明

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本文系作者授權發表,未經許可,不得轉載。